讓群眾錢包鼓起來,阜新市將黨群共富責任區建在產業鏈上(阜新黨群服務網)
站在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福興地鎮十家子村的觀景臺上,8000畝遼闊的土地上,2000多棟塑料大棚蔚為壯觀。4月中旬,大棚里一人多高的西紅柿秧上掛著串串或綠油油或紅彤彤的西紅柿。看護房的外墻上,掛著一塊紅色的“黨群共富第二責任區”牌子,責任人一欄寫著兩名黨員許艷嬌、徐國輝以及6名成員的名字。在棚區,村里共劃分了16個這樣的黨群共富責任區。
近年來,阜新市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深入開展“黨群共同致富”活動,廣泛組建黨群共富責任區,以黨員結對幫扶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現如今,成效究竟如何?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共富責任區里結對子:
2300名村民種好2000棟大棚
3.75萬噸!2億多元!
前一個數字是十家子村西紅柿一年的銷售量,后一個是去年該村西紅柿的銷售收入。當十家子村黨總支書記張廷陽說出這兩個數字時,讓人頗為震驚。
十家子村有2300口人,人均6畝多地,以前主要種植玉米,雖然也有部分村民種植西紅柿,但發展緩慢。2019年,該村從山東引進耐運輸的硬粉西紅柿品種,西紅柿產業發展步伐開始加快。
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則是在2021年,村“兩委”將2000多棟大棚劃分為16個黨群共富責任區,每名黨員負責一個片區,全覆蓋、無遺漏。村民遇到技術難題,可隨時隨地給負責黨員打電話,黨員會及時來到大棚,現場無償提供技術指導。
黨員許艷嬌與50多歲的村民陳宗富結成幫扶對子。什么時候下什么肥?葉卷了怎么辦?陳宗富事無巨細都問許艷嬌,許艷嬌也不厭其煩地給予解答。以前陳宗富一棟大棚一年收入1萬多元,結對幫扶后,現在收入可達到3萬多元。
不僅黨員在技術上提供幫扶,遇到天災,村黨組織更是村民的強大支撐。村民至今記得2021年11月3日的那場大雪。當時,400多棟大棚被雪壓塌了,村民劉玉國家就塌了兩個棚,他著急地找到村“兩委”。村“兩委”研究決定:一方面,幫棚戶爭取市、縣補助政策;另一方面,村里為棚戶提供貸款擔保。村里還出動鏟車、挖掘機把道清出來,并聯系翻建的施工人員。2022年6月,大棚全部翻建一新,重新栽苗,當年效益都非常好。
西紅柿產業發展也帶動了周邊群眾致富。每天有約500名周邊村民在十家子村干活。男勞動力一個月能掙四五千塊錢,而且一日一結。同時還催生了與西紅柿相關的交通運輸、包裝箱等相關產業。
現在,阜新市有200多個村產業項目落地建成,黨群共富責任區均建在產業鏈上。每個黨群共富責任區一般由3至5名黨員致富骨干和若干群眾組成,由1名黨員致富骨干擔任責任區負責人,抱團取暖,共同致富,成效明顯。
合作社有個“領頭羊”:
讓101戶村民養好800多頭奶牛
在阜新縣務歡池鎮堿鍋村奶牛養殖場里,高高的牛棚梁架上每隔不遠就有一臺藍色大電扇,800多頭荷斯坦奶牛或悠閑地吃著飼料或舒服地躺在沙床上。
照顧這些奶牛的張桂賢是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也是堿鍋村黨支部副書記、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創辦者。張桂賢每天都要巡查幾遍養殖場,她抓起一把地上的飼料說,“這把料里有青貯玉米,有玉米餅,你聞聞,特別香。”合作社的每頭奶牛一天“伙食費”要88元,“牛吃得好、喝得好、睡得好,牛奶質量才能好!”
這家建在堿鍋水庫不遠處的養牛場每天產鮮奶近10噸。800多頭牛里有一部分是合作社社員的。說起這家養牛場,張桂賢伸出兩個指頭,2000年,張桂賢從兩頭奶牛開始發展養殖產業,村民看她干得紅紅火火很羨慕,她就帶領村民一起養牛。村民缺錢,她就幫5個養牛戶貸了18萬元。如今,養牛社員已從5戶增加到101戶。張桂賢負責管理經營,每天都要巡看幾次。社員的牛就放到這里養,不僅放心,而且擠奶車間設備齊全,產出的鮮奶質量完全符合要求。
“我們這兒地薄,以前主要種玉米,收入少。”村民劉輝是最早跟張桂賢養牛的,“以前什么也不懂,奶牛病了,張桂賢幫著找醫生,自產自銷時,張桂賢騎著摩托到縣里挨家送鮮奶,摩托車不熄火一連能送100來家。”20多年來,劉輝堅定地和張桂賢一起干事,如今他每年收入三四十萬元。堿鍋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信用村。
“像張桂賢這樣的黨員,他們致富不忘鄉親。現在阜新市組建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227個,鍛煉了一批發展意識強、辦事能力強、經營管理強的優秀黨員和村干部,帶動了更多群眾致富。” 阜新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多村聯合產業規模化:
三個村攜手建好16棟大棚
在阜新市太平區水泉鎮塔子溝村,有一個水泉鎮果蔬產業基地,16棟大棚連片而建。這個基地是在水泉鎮黨委指導下,以塔子溝村為中心村,聯合相鄰的西山村、水泉村共同建立的。
水泉鎮果蔬產業聯合黨委也是阜新市66個跨鎮村產業聯合黨委中的一個。塔子溝村向上爭取黨建項目,在棚區內建設產業聯合黨委辦公場所,劃分聯合黨委辦公區、游客接待服務區、線上直播區和產品展示區4個區域。塔子溝村牽頭開展果蔬聯合產業各項工作,探索建立“六統一”運行管理模式,即統一發展思路、統一物資采購、統一規劃種植、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宣傳包裝、統一產品銷售,推動果蔬產業規模化生產經營。
白雪冰在2021年當選村黨總支書記時,塔子溝村是軟弱渙散村,村集體賬面上只有幾萬元,村干部開工資都費勁。“村上得有來錢道兒!”村“兩委”經研究決定建大棚,引種丹東草莓。
“以前我就是每年防火的時候忙一陣,現在我天天都忙,總有村民來找我。”黨員董李是塔子溝村果蔬種植黨員共富責任區負責人,他笑著說,“現在我在村里的地位都上升了。”
塔子溝村現有黨群共富責任區8個,村內黨員致富骨干共有8人,對片區內24名黨員進行了6輪技術培訓。村民王紅男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只能掙1萬多元,現在在村里大棚務工收入翻倍。
開展“黨群共同致富”活動以來,阜新市建立了市縣兩級部門聯通、市縣鄉村上下貫通的“兩橫一縱”矩陣式組織體系,壓實黨組織書記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責任,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227個,建立種植養殖等產業聯合黨委66個,組建黨群共富責任區4694個,9500多名黨員致富骨干帶動7.5萬戶農民開展生產經營,實現集體經濟增收3000萬元,農民增收1.2億元。“一批實現黨群共同致富的典型村持續涌現,黨員干部‘斗志’提了起來,普通群眾‘錢包’鼓了起來、村黨組織‘腰桿’硬了起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穩步提高。”阜新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曹占富說。
(遼寧日報記者 曲宏 共產黨員雜志社記者 孫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