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變身居民自治樣板區 香港中路街道走出黨建引領新路徑
來源:【青島信網】
新貴都違建治理前后對比。(來源:香港中路街道)
樓頂長滿的“玻璃房”消失不見、破損路面重新鋪設翻新、小區綠化整修提升、重建的停車場寬敞整潔……這是青島新貴都小區改造后的真實寫照。
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的關鍵之一,是關系到群眾幸福感與獲得感的重點民生項目。今年以來,青島市南區香港中路街道轄區的新貴都一二期和大公海岸小區被列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改造過程中,該街道堅持以社區、居民需求為第一導向,圍繞改造“難題”,通過黨建引領居民自治的方式解決治理,創新打造“家門口”養老服務陣地,使改造服務直擊居民需求“痛點”,讓“老舊小區”煥發新生,變身居民自治樣板區。
小區改造拆違先行 “拆違不添堵”贏群眾滿意
新貴都小區于2002年建成,由于設計不合理、房屋漏水、監管不嚴等多種歷史因素,形成大量的違章建筑。截至2022年初,新貴都一、二期25個樓座78個單元頂樓,仍存113處違建5000余平方米,成為嚴重影響城市整體風貌的“沉疴痼疾”、困擾城市治理提升的“老大難”問題。
今年以來,青島市南區香港中路街道轄區的新貴都一二期和大公海岸小區被列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改造內容涵蓋道路改造、違建整治、綠化提升等方面,涉及31棟住宅樓、1567戶居民。
由于大量的違章建筑存在,“違建整治”勢必要先行一步。2022年下半年,青島市香港中路街道辦事處先行啟動拆違攻堅行動,抽調精通政策、熟悉群眾工作的街道處級干部,聯合執法隊員、公安民警組建6個“拆違”工作小組,成立臨時黨支部,逐戶研究制定拆違方案,堅守拆違“零容忍”。同時,街道主要領導堅持頂格每日調度,把握工作進度,牽頭協同解決問題,做到“當日定策、事不過夜”,確保工作快速推進。
“一手出重拳、一手捂熱心”是此次拆違行動的原則之一。在拆違前期,“拆違”工作小組用心做好群眾工作,逐戶制定拆除方案,從講政策、算大賬、解心結等方面下苦功夫,幫助解決防水等實際問題,增強群眾工作認同。據悉,青島市香港中路街道辦事處6個拆違小組,共有30多名組員。他們堅持“白加黑”、“5 2”,反復登門講政策、做工作,平均每戶上門15次,最多的1戶達30余次。信網了解到,至舊改項目啟動前,已有110處違建被拆除,拆除面積5000余平方米,進行三化恢復8000余平方米。
大公海岸小區整治前后對比。(來源:香港中路街道)
走街串巷問需于民 黨建引領激發業主自治活力
居民是小區的主人,對于小區如何改造建設,自然最有發言權。但如何尊重居民意愿、將意見統一,畫出老舊小區改造最大同心圓?為此,青島市香港中路街道辦事處沒少扎進小區“走街串巷”,摸底問卷調查統計,隨后再按照“先急后緩、先舊后新”的原則,制定改造計劃。待改造方案出具后,再廣泛征求居民意見進行調整確定方案。信網了解到,確定改造方案,需要求參與調查的居民數量不得低于居民總戶數的2/3,且業主對改造方案及內容的認可率達2/3,方可確定改造方案,對方案進行公示,這其中的難度對于街道來說不容小覷。
“居民參與感增強了,積極性就提高了。群眾真正說了算,是這次老舊小區改造的核心。”香港中路街道五四廣場社區黨委書記姜人昌表示,為了讓老舊小區改造順利完成,青島市香港中路街道辦事處強化黨建引領,讓“網格自管會”的協商議事機制充分發揮。堅持通過居委會、網格黨支部、小區業主委員會等共同搭建的溝通議事平臺,以“共同締造”原則,廣泛發動群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最終實現改造成果共享。“真正做到,改什么,居民說的算,居民做決定。”
小到擴大大門,大到小區綠化車位改造,小區改什么,怎么改,聚焦小區居民關切問題,圍繞新貴都小區如何舊改的“網格議事會”開了26場。同時,為進一步監管施工質量,街道還邀請了各社區支部書記、樓組長、熱心居民代表組成施工質量監管小組,做到發現施工質量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并進一步暢通線上、線下聯系群眾渠道,每周舉行社區業主座談會,采用建立施工微信群、設置意見征求箱、網上交流平臺等方式,動態了解群眾意見建議,及時反饋群眾訴求落實情況。
“新安裝的小區圍欄是否安全?”“中心廣場地磚是否使用大理石材質?防滑效果如何?”只要居民的對施工方案有疑問,社區工作人員都會和施工方一起與居民充分溝通,直到居民理解為止,使矛盾迎刃而解。
新貴都小區改造后讓居民喜不自勝。(來源:香港中路街道)
能改盡改“不設限” 讓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目前,新貴都小區“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已進入尾聲。道路整治鋪裝約16000㎡,雨、污水管道更換約7500米,圍墻修繕約400米,綠化整治提升約12300㎡,映入眼簾的是干凈整潔的路面、層次豐富的綠植。而在去年,這個小區還因違法搭建被列入“問題”小區。
不少居民們說,小區環境面貌的改變,得益于老舊小區改造。信網了解到,在社區居民的建議下,此次“舊改”,除了應改盡改的改造范圍,還新增LED顯示屏兩臺,翻新中心廣場健身器材、休息坐凳13座。居民們還發現,小區“硬裝備”提升了,“軟服務”也跟進而來,位于小區內的香港中路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配備的“幸福食堂”11月底啟用,康養服務、文體活動室全天向居民開放,街道牽頭陸續舉辦“灣畔學堂”、歡樂夠級賽等活動10余場,居民對此喜不自勝。
在新貴都小區的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中,“共同”“自治”是關鍵核心。但如何在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后,培育居民共同精神,鞏固改造提升成果,建立長效機制,推動小區治理由“整治”向“自治”轉變?青島香港中路街道辦事處認為,應堅持以黨建引領網格自治共管為抓手,不斷提升小區居民自治水平,實現民事民辦、民事民督。引導居民議事協商,建立由網格黨支部指導,網格自管會牽頭,熱心居民、樓組長參與的小區議事共建機制,配套完善居民議事規則、自治公約等制度。在違建動態清零管控、環境衛生保持、小區協商自管等方面,加強自我監督、自我協商、自我服務,推動基層自治常態長效。
目前,青島新貴都小區已利用拆后閑置公共空間,打造新貴都網格黨群服務站1處、戶外議事亭2處,為居民提供協商議事、休憩放松的一站式“家門口”管理服務陣地。此外,青島香港中路街道辦事處,通過創建“民情懇談會”“自管互動會”“民生心愿單”等自管議事新場景,為居民參與小區建設提供建言獻策監督渠道,激發居民參與自管自治的熱情,讓網格成為化解矛盾、解決身邊關鍵小事的主陣地。 文/信網記者 顧青青
本文來自【青島信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