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基層治理創新(基層治理現代化模式)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基層治理創新
第十九屆公共治理青年論壇觀點摘編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謝德通訊員晏華華)黨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保障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成熟,創造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新亮點。“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應有之義和關鍵所在,基層治理創新關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局整體。11月25日,第十九屆公共治理青年論壇暨“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中的基層治理”學術研討會在華中農業大學召開。來自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全國40余所高校的公共管理學者、多家學術期刊編審以及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師生200余人現場參會,共同探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基層治理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會議現場(通訊員 劉博文 攝)
基層治理面臨多重考驗
南開大學吳曉林教授認為,當代中國城市基層治理的演進,受“歷史基因、執政黨雙重組織特性、人口規模與管理幅度張力”三重邏輯支配。進一步推進城市基層治理現代化,尚需破解“縱向權責關系、關聯失靈、技術主導”等關鍵議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胡守庚教授認為,當前我國基層治理遭受著多重考驗,一方面國家大量的公共資源注入基層,基層承接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我國社會正在經歷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的轉型,城市不斷擴散,農村逐漸“空心”,這與傳統社會基層治理存在沖突。在雙重挑戰下,完善基層治理需要關注如何依托國家強大的支撐來構筑現代治理體系,如何延續傳統簡約高效的治理體系,如何構筑科學化、智慧化、人本化的空間治理體系等問題。燕山大學王春城教授表示,在基層治理中,基層干部既要有效地執行上級的部署和要求,又必須有溫度地響應人民群眾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還要有尺度地在上級部署和地方需求、原則性規定和具體要求之間,做好上令下行和下情上達的工作,這些情境考驗著基層治理。針對這一問題,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尋找切口,展開深入研究。蘭州大學郭晟豪副教授提出,隨著城市發展,基層政府管理與社區居民自治之間出現“中層陷落”,作為基層治理中政府與公眾連接點的基層干部的激勵問題被提上議程,未來的相關研究需著重關注基層干部的行為意愿、行為能力、行為情境以及行為結果等方面,并通過實證分析獲得更進一步的精細化研究結論。
圓桌對話一現場 (通訊員 劉博文 攝)
黨建引領賦能基層治理
湘潭大學梁麗芝教授認為,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基層治理要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推動和創新政府轉型,堅持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培育和激發基層內部治理活力,構建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武漢大學劉偉教授表示,我們需要將鄉村治理的命題放到歷史中梳理,才能對當下鄉村治理的方位做比較清晰的定位,進而明晰未來鄉村治理的重心所在。當前,我們形成的黨建引領、技術賦能的治理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忽略社會自身成長。未來鄉村治理要著重通過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成長,用現代精神構筑起一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現代性基層社會。華中師范大學徐增陽教授認為,基層治理是公共治理研究的“紅海”,做好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中的基層治理要用公共管理的知識把黨建引領說清楚,要到實踐中去發現和解決真問題。
多元共治提升治理績效
華中農業大學李元珍副教授分享了基層政府整合式治理實踐研究。她表示,在治理重心下移的背景下,基層政府需要找準自身的“針眼”將各種下沉資源串聯起來,并融合自身的治理資源,進而通過組織、資源、流程的整合,以形成一個簡約高效、運轉順暢、上下貫通的基層整合式治理體系,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中山大學助理教授陳馨分享了關于基層政府合作動態變化與治理績效的研究。他表示,協同治理是解決跨行政轄區治理問題的方案之一,然而協同治理是一個復雜過程,不同要素的動態變化均會影響協同績效。學界需要進一步探索協同治理的運行機制,深化對政府協同動態變化的研究。華東師范大學杜娟副教授分享了中國飲用水水源地治理研究。她提出,面對城市發展與水源地保護的矛盾,傳統基于目標治理體系的績效評估制和科層官僚體制治理乏力,需要彌合自上而下的“控制型”治理模式和自下而上的“參與型”治理模式,加強政府與社會間的合作,共同推動政策目標實現。
圓桌對話二現場 (通訊員 孔繁宵 攝)
基層治理是一片“藍海”
同濟大學余敏江教授則認為,基層治理是一片“藍海”,還有廣闊的空間,比如基層人少事多、人微言輕、監管脫節、精細化管理不夠等諸多問題亟待破解,公共管理學者任重道遠,有責任深化研究,構建基層治理的自主話語體系。華中農業大學柯新利教授表示,在中國式現代化這個語境里,基層治理研究應該是一片“藍海”,中國式現代化對基層治理提出了很多新問題,比如社會基本矛盾發生了變化,經濟社會正在轉型,城鄉關系、人地關系等都在發生趨勢性轉變,傳統的基層治理研究可能也要發生轉向,只有我們的基層治理符合中國式現代化背景,基層治理研究才能夠真正地發揮作用。復旦大學李瑞昌教授認為,當前的政策文件對“基層”有明確定義,對“頂層”卻缺乏明確界定。在我國治理體系中,自治是一個比較突出的特征,但一段時間以來,不論是在科研上還是在實踐中,都缺乏對自治的關注,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同仁關注基層治理中的自治問題,以自治推動基層社會豐滿起來、運轉起來。浙江大學譚榮教授表示,當前一些地方出現了利用非傳統集權方式推進的集體行動,傳統研究地方政府行為的激勵和約束研究視角不能完美地解釋這一現象。我們可以嘗試解釋地方政府推進非市場價值類產品的邏輯,以此推動有關地方政府行為的理論創新,進而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依托現有實踐創新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
此外,與會學者還圍繞央地關系、數字治理、公共文化服務、耕地保護、國土空間規劃、土地流轉、雙碳等熱點話題進行了交流。
本次論壇由華中農業大學主辦,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華中農業大學鄉村建設與基層治理研究中心承辦。據了解,公共治理青年論壇是由國內公共治理領域青年學者聯合發起和組織的系列會議。自2014年以來,公共治理青年論壇已連續舉辦18屆,共有千余名學者參與了論壇的研討交流。公共治理青年論壇旨在推動青年學者研討當代中國公共治理轉型過程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論壇已經成為青年學者展現才華、交流互動和增進友誼的重要平臺。
會議留影(通訊員 劉博文 攝)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