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棗”事:小棗引領鄉村振興大變
紅網時刻新聞 通訊員 管高翔 劉佩佩 茶陵報道
(侯泉村酥脆棗種植基地。)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棗市鎮侯泉村位于羅霄山脈西麓,土質肥沃、雨水充沛、冬寒期短,十分適宜種植棗子。從宋朝開始,這里家家戶戶就栽上了棗樹,因盛產蜜棗而得名。在歷史變遷與市場競爭中,侯泉村棗產業幾番起落、幾經波折,目前,在鎮政府、省工信廳駐侯泉村工作隊和村“兩委”通力配合、積極扶持下,侯泉村棗產業有望再度引領鄉村振興大變。
黨建引領優化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近年來,棗市鎮瞄準高檔鮮棗新品種——中秋酥脆棗,這種棗子因在中秋節前后成熟而得名,曾被袁隆平院士稱贊為“天賜珍品”。果實含糖量高達35.8%,且富含多種氨基酸,營養豐富,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在鎮政府主導、省工信廳駐侯泉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牽頭下,積極引進專業合作社,聯合村民探索發展“合作社 黨支部 農戶”的種植模式,采用零散棗樹統一管護等方式,鎮黨委、政府積極向上爭取扶持資金,村“兩委”帶頭入股投資,帶動村民出錢出力,形成人人參股,共同致富的大好形勢。同時,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發揮黨員在宣傳引導方面的積極作用,不斷提升群眾種植意愿和參與意愿。目前,侯泉村脆棗基地現有規模200余畝,年產棗量達15萬余斤,每年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9萬元,可帶動100人(次)以上村民就近就業,每年發放勞務工資20余萬元。
(侯泉村酥脆棗喜獲豐收。)
科技創新激發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駐村工作隊積極與科研所、高校對接,爭取技術支持,保障產品品質。市農科所專家不定期現場“把脈問診”,指導合作社采用密植矮化栽培、防裂棗牽引式支架雨蓬、噴灑式滴灌、合理坐果等方式,解決了部分裂棗難題。與株洲市農科所合作種植的“富硒脆棗”,入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平臺和湖南省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平臺,讓顧客吃上“放心棗”,得到市場的一致好評。合作社還邀請科研所專家和高校老師通過現場授課、實踐培訓的方式,不斷提高農民的種植技術,使農民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為酥脆棗產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延伸產業助推集體經濟轉型升級
在保障鮮果銷售的同時,積極開發干棗、蒸棗、棗子酒等加工產品,即將開裂、品相差的棗子,通過晾曬、三蒸三烘、發酵等工序,加工成“棗”副產品,形成集種植、采摘、加工、銷售的“一條龍”產業鏈。運用互聯網 ,開啟“棗樹認領”新模式,通過抖音、微信等網絡平臺開展遠程“棗樹認領”,被選中的棗樹3年內將冠名歸屬認領人,在棗樹疏剪、施肥、抹芽等重要管護時段,通過視頻拍攝與認領人進行溝通,讓認領人實時參與棗樹的“成長”,每年脆棗成熟后可獲得20斤新鮮脆棗。認領人、游客也可以到基地進行除草、采摘等農家樂體驗。
目前,中秋酥脆棗采用“線上 線下”雙渠道銷售方式得以銷往全國各地,鮮果供不應求。在駐村工作隊的扶持下,侯泉村已建立農產品帶貨直播間,安排專人進行直播培訓,預計下半年可開啟直播帶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