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濱海區檢察院:“四融”機制下好黨建業務深度融合一盤棋(什么是黨建四融入)
按: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大眾新媒體大平臺啟動“大眾黨建案例庫”征集展示活動(投稿郵箱dzrb1939@qq.com),面向全省各級黨組織征集優秀黨建案例。以下為本期入選案例。
近年來,濰坊市濱海區檢察院錨定“打造全國品牌檢察院”這一目標,緊扣“高境界、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總要求,積極做好“融”字大文章,運用“理念融合、服務融入、方式融匯、機制融通”“四融”機制推進黨建業務深度融合,在知識產權保護、生態環境修復、融入社會綜合治理等方面積極念好服務大局“一字訣”,有力實現以黨建賦能濱海檢察工作更高質量發展。先后獲評“市級文明單位”“濰坊市三八紅旗集體”“支持濱海發展先進單位”“平安建設和信訪工作先進單位”“重點工作攻堅突破先進集體”等稱號。
聚焦“理念融合”,建強“戰斗堡壘”,實現上下齊心“一股繩”
一是強化政治引領,提升支部向心力。始終堅持黨對檢察工作的絕對領導,把黨建工作作為基礎工程、系統工程、靈魂工程來抓,堅持“從政治上看”謀劃和推進支部工作,創新推行黨員“四亮四比”活動(亮身份、亮承諾、亮措施、亮成果;比黨性、比創新、比奉獻、比擔當),每季度評選黨員先鋒,比學趕超的氛圍日益濃厚。機關第三黨支部先后獲評區“過硬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五星級黨支部”等稱號。二是強化理論武裝,提升思想引領力。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積極構建“黨組帶頭學、機關黨委研究學、黨支部集體學、黨員自覺學”的“四學聯動”體系。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深入開展黨紀學習教育和“作風建設提升年”行動,依托黨建、紅柳精神等四條長廊以及“濱檢大講堂”等特色黨建載體,有效實現理論學習常態化、網絡平臺便捷化、學習教育多樣化,干警素能顯著提高。三是強化素能建設,提升服務保障力。視人人為人才、為人人搭平臺,發揮40歲以下干警占比高的優勢,組建青年干警突擊隊,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全方位、多角度開展業務培訓、崗位練兵等系列活動,多元化提升檢察隊伍綜合素能。近年來,1名干警在最高檢作經驗交流,5人次獲全國、全省、全市表彰獎勵,6名干警入選市級以上各類人才庫,推行導師制與青年干警培育相結合模式經驗做法被最高檢《檢察隊伍建設》刊發。
聚焦“服務融入”,打造“便企平臺”,實現護航民企“一條龍”
一是當好“宣傳員”,貼心送政策。認真踐行“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出臺“檢察護企”措施、“檢護民生”實事“雙十二條”,市院主要領導及區黨工委領導先后予以批示肯定。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依托檢察開放日、公開聽證等活動,邀請部分民營企業家近距離了解檢察工作,全面助力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二是當好“護航員”,真心送溫暖。本著“問需于企、問計于企、問效于企、服務于企”原則,依托濰坊潤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知識產權綜合保護示范基地,建立2個知識產權保護綜合履職辦案團隊,精準對接7個園區所有企業法治需求,實現知識產權綜合保護全覆蓋。2023年,由第一檢察部3名黨員干警組建的辦案團隊辦理的一起案件被全國工商聯、最高法、最高檢等6部門評選為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系列典型案例。三是當好“服務員”,盡心辦實事。深入開展“遍訪企業”活動,對全區387家規模以上企業實行“檢察官包聯制”,主動上門提供精準優質高效服務,優化涉企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經驗做法被省院“檢察護企”專欄采用。開通民營企業“綠色通道”,綜合運用釋法說理、聯合協調、引導和解等“一攬子”服務,全力打通服務民營企業“最后一公里”,連續3年榮獲“支持濱海發展優秀等次單位”。
聚焦“方式融匯”,構筑“生態屏障”,實現生態保護“一盤棋”
一是以機關黨委聯建為抓手,實現生態保護“雙贏多贏共贏”。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加強對外協作配合,創新優化生態保護檢察監督方式,形成“問題聯治、工作聯動、績效聯創”的良好局面。先后與濰坊市海警局濱海工作站等20家部門聯合會簽意見11個,協同打造構建內外一體、協同共治的生態治理新格局,經驗做法被最高檢辦公廳《地方信息摘要》刊發。聯合區海洋漁業局等七部門召開首次海上執法聯席會,打造“一檢四海三所”海上執法司法共同體,協同建設濰坊濱海海洋生態資源保護和修復基地,經驗做法被省院刊發推廣。二是以機關支部共建為重點,促進生態保護創新發展。針對全區存在的非法捕撈、非法排放等一系列破壞海洋生態環境行為,機關第一黨支部與機關第二黨支部聯合行動,首創“刑事檢察 公益訴訟檢察”綜合辦案模式,辦理非法捕撈水產品等案件2件,批準逮捕5人,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2件,追繳生態修復費用47萬余元,其中1起案件被省院評為典型案例,省委辦公廳《今日信息》、省委政法委《今日政法》在全省推廣我院海洋檢察經驗做法。三是以黨員分類互建為基礎,提升生態保護水平。自覺踐行“兩山”理念,由分管院領導帶頭、各部門青年干警積極參與,組建3支青年干警生態保護志愿服務隊,依托“包村聯戶”“三包三聯”“雙報到”等志愿服務活動,及時向轄區群眾展示生態治理工作成果,經驗做法被省院刊發推廣,同時,積極運用“兩微一端”等平臺,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向社會各界展示生態治理典型案例,群眾生態保護意識和水平顯著提高。
聚焦“機制融通”,成立“服務聯盟”,實現社會治理“一張網”
一是打造檢察監督社會化綜合治理示范基地。積極與區黨群工作部、區發展軟環境保障局對接,聯合出臺《關于推動法律監督全面融入網格化社會治理的實施意見》,將生態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個人信息保護、司法救助、輕罪治理等內容嵌入全區社區、農村綜合治理范圍,依托“線索管理員—農村、社區書記—聯絡員—網格員”四級聯絡模式,解決轄區農村、社區法律監督盲點、痛點、堵點問題,經驗做法被市委政法委以“編者按”形式刊發推廣。二是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示范基地。立足轄區職校多的實際,依托“青未了”未檢品牌,深化“四進四結合”工作模式,依托濰坊職業學院等院校,高標準建設極具濱海特色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示范基地。創新法治進職校新機制,將濱海“小風箏”未檢云平臺嫁接到學校,實現10所高職院校全覆蓋,實現檢校合作雙向奔赴。三是打造“一站式”檢察為民服務基地。用心用力用情推進12309檢察服務中心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從加強硬件建設、優化服務水平、完善工作機制、強化宣傳力度等方面下功夫,搭建起檢察機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連心橋”,為來訪群眾提供提供更加精準和優質高效的“一站式”服務,做到“門好進、人好見、臉好看、事好辦”,實現以更優更實檢察履職答好司法為民答卷。
策劃:吳永功
統籌:李揚
通訊員:陳雙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