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黨建引領“紅色村”煥發新生機(紅色名村黨建)
來源:東莞時間網-i東莞
■揭陽市揭西縣火炬村
進入揭陽市揭西縣南山鎮火炬村,沿路火炬形的路燈在告訴大家它的與眾不同。
這個背靠大北山脈的村莊,在解放戰爭時期是潮汕人民抗征隊駐地。但革命老區在和平年代沒能跟上發展步伐,201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成為省定貧困村。自東莞市委黨校對口幫扶火炬村以來,深入挖掘當地紅色資源,高規格規劃打造“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探索一條以“紅色”黨建引領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融合促進之路。
如今,“紅色村”煥發了新生機。
挖掘紅色資源
激發全村脫貧攻堅熱情
在火炬村的中心,矗立著一個巨大的火炬形雕塑。沿著干凈整潔的村道,映入眼簾的是充滿紅色元素的墻繪。村中的潮汕人民抗征隊成立舊址以及抗征隊司令部、后勤部、槍支廠等多個紅色遺址已進行了修繕。火炬村的紅色底蘊得到前所未有的彰顯。
變化始于2016年。這一年,東莞市委黨校開始對口幫扶火炬村。當時的火炬村農民經濟收入低微,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發展困難重重。
市委黨校扶貧工作隊入駐火炬村后,了解到火炬村的紅色資源較為豐富,就發揮黨校自身優勢,以全省建設“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為契機,組織6名教研骨干成立課題組到村調查研究,深入挖掘火炬村的紅色資源。
“紅色村只是一個殼,它還要有血有肉。”市委黨校駐火炬村第一書記蒙巧聰說。為此,課題組還前往梅州、汕頭等地,對老抗征隊員進行走訪,編纂了宣傳冊,制作了宣傳片,不斷豐富火炬村的紅色內涵。火炬村也成功入選省“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
“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的成功申報,激發了全村干部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熱情,駐村工作隊抓住這個契機,積極探索加強火炬村黨建工作,進一步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團結帶領全村黨員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
■“紅色村”火炬村煥發了新生機
新農村建設
老區煥發紅色旅游生機
利用“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專項資金,再加上統籌的新農村建設資金,火炬村按照發展紅色旅游的定位,重點打造紅色遺址景點周邊環境,進一步加強“紅色村”基礎硬件建設,讓紅色與綠色融合發展。去年,火炬村被認定為揭陽市首批市級黨員教育基地。今年,被評為“揭陽十大美麗鄉村”,同時還被評為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
如今,火炬村7處紅色革命舊址得到修繕,還完成了雨污分流、集中供水、村道硬化、村衛生站、“綠滿家園”和“穿衣戴帽”等項目建設。邀請了專業公司進行全面規劃提升紅色品牌,完成了中心廣場、宣誓廣場、村標、雙擁廣場、潮汕人民抗征隊紀念館等項目建設。
革命老區煥發新顏,為發展紅色旅游打下了堅實基礎。去年6月,火炬村舉辦“紅色村”千人紅色之旅徒步活動,1000余名參加者穿著紅軍服,以徒步形式從火炬村前往潮汕人民抗征隊成立舊址,往返15公里,實地感受火炬村悠久的革命歷史和火炬人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打響火炬村紅色旅游的第一槍。去年一年,火炬村共接待了游客6000多人。
“接下來將逐步把火炬村打造成愛國教育基地、紅色黨建基地。”蒙巧聰說。同時,積極探索紅色旅游與脫貧攻堅的融合之路,物色專業第三方團隊,把村里紅色資源整體打包,共同經營發展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項目,鼓勵村民投資餐飲、農莊等項目。
脫貧在即
村民喜遷新居謝黨恩
在“紅色”黨建引領下,火炬村不但紅色旅游有了不錯的起步,產業扶貧也成效顯著。
蒙巧聰介紹,火炬村投入扶貧開發資金108萬元,入股揭西鴻霖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用于擴建火炬村內約40畝以及鄰村500多畝蔬菜種植基地,每年為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共增收5.4萬元,人均增收約500元。該項目還吸納6個貧困戶勞動力就業,并給村集體增加收入。預計今年火炬村集體收入約12.5萬元。數據顯示,火炬村46戶133名相對貧困人口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火炬村也達到出列標準。
70歲的村民李端平就是其中一名貧困戶。去年,他搬進了兩層半的新房。對口幫扶開始時,因為家庭成員中有一名腦癱患者,他家成為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他們居住的兩間土坯房在河邊,下暴雨漲水時,河水就會漫進家中。對口幫扶開始后,他申請了危房改造資金,又從親朋好友處借了一些錢,建起了現在的新房。
在喬遷新居時,李端平為了表達心中謝意,想了一副對聯,特意跑到深圳請人書寫。現在,他的新房子還保留著這副門聯:“草舍初成親友助,喜遷新居謝黨恩。”
首席記者 林朝豐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