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各師市、團場:鄉村振興 黨員先行(兵團鄉村振興局掛牌工作有關問題)
兵團各師市、團場以黨建引領加快推進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 黨員先行
七師一二八團十一連黨員志愿者在清除連隊黨群服務中心門前的雜草(資料圖片)。 房白 攝
9月17日,在六師奇臺農場玉米曬場,職工在晾曬玉米(無人機拍攝)。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華北 攝
今年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師市、團場積極發揮黨員“領頭雁”作用,采取“黨建 ”模式,將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著力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黨建引領加快推進鄉村振興。
建強組織 助力鄉村振興
大海航行靠舵手,鄉村振興靠組織,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十二師黨委把黨支部建設、帶頭人隊伍建設、黨員隊伍建設、保障能力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不斷推動“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政策向基層傾”,確保基層有更強的力量抓黨建、有足夠的經費保運作、有規范的陣地強服務。
“作為黨支部書記,就是要服務好職工群眾,建強黨組織,提高黨支部的凝聚力,助力鄉村振興發展。”9月18日,十二師二二二團唐坊社區黨支部書記李蘋說。
自團場綜合配套改革開展以來,二二二團連隊(社區)“兩委”迅速轉變觀念,熱心服務居民,積極主動幫扶困難群體,讓居民實實在在享受到改革“紅利”。也正因此,在今年新一輪換屆選舉中,李蘋高票當選,連任社區黨支部書記。
“要對得起組織的培養,參加了黨組織書記專題培訓班,我對今后的工作又多了很多想法。”李蘋說。
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執行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好的“帶頭人”。為了讓基層黨組織書記進一步加強思想淬煉、政治歷練,不斷增強政治本領、工作本領、服務本領,十二師黨委組織部開設了黨組織書記專題培訓班。
在十二師黨委黨校,全師120余名新一屆連隊(社區)黨組織書記、副書記,分3批在這里接受培訓。
黨員帶頭 建設美麗連隊
清除雜草、撿拾垃圾、擦拭欄桿……9月22日,在八師一三三團五連,連隊職工任志偉和連隊“兩委”成員一起打掃環境衛生。
連隊環境整治工作一結束,任志偉就趕往家中,忙著拌水泥、和漿、打地平,收拾自己的小庭院,忙得不亦樂乎。
在五連,像任志偉一樣,注重連隊和自家庭院環境衛生的職工群眾還有很多。從連隊黨支部年初的宣傳引導,到現在自發參與到環境衛生整治,看著越來越美麗的連隊,職工群眾發自內心地高興。
“以前,我們不熱心參與連隊的環境衛生整治,有時候自家的院子也懶得打掃。自從連隊的黨員帶頭打掃衛生,很多人就主動加入環境衛生整治的隊伍了。”任志偉說。
為了提高職工群眾參與環境衛生整治的積極性,五連黨支部以“黨建 ”為抓手,發放“黨員聯系群眾”連心卡,學習別的連隊的先進管理模式,將全連137名職工分成5個組,由黨員擔任組長,開展持續性的環境整治勞動競賽活動。
通過黨員示范引領,“帶著干、比著干”,連隊的環境面貌越來越美了,大家愛護環境的意識變強了、參與勞動的積極性提高了,連隊黨支部還通過階段性“紅黑榜”評比,落實門口“三包”責任制,有效推進了美麗連隊建設,連隊黨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一步提升。
合作示范 促進職工增收
提起五師八十九團二連的五元養殖專業合作社,連隊的職工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合作社從剛開始的沒有一個人參與,到現在成為周邊團場職工都會爭相加入的“致富寶地”,二連黨支部以黨建為引領,黨員帶頭加入合作社,帶領職工群眾走上了產業振興的道路。
八十九團二連黨支部創建的五元養殖專業合作社,投資5000萬元新建3萬頭生豬養殖場,為五師養殖業發展作出貢獻。2020年,合作社運行良好,每位股東的分紅達到46.4萬元。
同時,二連黨支部協調合作社提供就業崗位14個,連隊14戶低收入家庭實現了年收入近5萬元的目標。
如今,在五師,由黨支部和連隊“兩委”牽頭領辦的合作社達到96個,日益增強的不僅是黨支部的組織優勢和動員能力,更是職工群眾對美好生活的信心。
黨建引領 傳承兵團精神
走進十四師二二四團二連,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連史館、老兵大食堂、鄉村大舞臺……連隊的職工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了解兵團歷史、品嘗美食,還可以參與各類文化表演。
在二連辦公室,孩子們在練習繪畫、學習書法,散發著墨香的辦公室里掛滿了孩子們的各類作品。
“現在的連隊就像是文化中心,沒事可以跳舞休閑,還可以學習歷史文化知識,這樣的生活太愜意了。”二連職工周富國說。
這樣的文化氛圍得益于二二四團不斷強化黨建引領,積極傳承兵團精神、胡楊精神、老兵精神。
二二四團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文旅建設項目總投資150萬元,包括在二連建設紅色藝術雕塑大門、連史館、老兵大食堂等,加大了兵團元素和紅色文化在連隊的融入力度。
二二四團今年開展了職工群眾越野賽、閱讀分享比賽、各類棋藝比賽等一系列文化娛樂活動,黨員帶頭參加比賽,職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在各連隊的文化大舞臺、健身房、“一連一特”文藝演出隊,都可以看到連隊“兩委”成員和黨員的身影,他們不斷發揮作用,提高了職工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麗德爾·塔帕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