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黨建抓手激發黨建活力(創新黨建抓手激發黨建活力的措施)
“黨員博士企業行”“黨團共建 陽光護理”“先鋒篤行 博雅共建”……在濰坊科技學院“黨建好案例”展評現場,筆者興致盎然地觀看了各黨支部選送的黨建工作案例。學院黨委每半年都組織一次“黨建好案例、書記好黨課、黨員好故事”展評。從黨建好案例說起,筆者向學院黨委書記李鳳祥了解起抓黨建工作的思路和招數。
“有了好的抓手,黨建工作就有了質和效。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把‘三好四制五聯動’作為學校黨建工作提質增效的新引擎,開創了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同向發力、互促共進的新局面。”李鳳祥說。
創新思維
找準黨建著力點
黨員發揮作用少載體,思想政治教育難入心,黨建工作上熱中溫下冷……學校原黨建辦主任范紹利對此感受頗深。讓黨員發揮作用,平臺在哪里?載體是什么?給新時代、新形勢下的學校黨建找到一個有力量的抓手,迫在眉睫。范紹利參與并見證了學校黨建品牌的打造和深化全過程。“找準黨建工作抓手,首要的就是創新黨建思維。根據學校實際,學校黨委堅持務實管用、融入融合,研究推出了‘三好四制五聯動’黨建工作機制。‘三好四制五聯動’是一個系統工程,層次豐富、內涵多元,同時又相對獨立,各展所長,都有自己的建設目標和思想體系,最終達到水乳交融,實現融合中創新,創新中融合。”在范紹利的介紹中,我們慢慢“參透”了其中妙處。
以培育評選“黨建好案例、書記好黨課、黨員好故事”為主體內容的“黨建三個好”,是學校推動基層黨建創新的抓手;在黨支部層面推出的以“目標責任制、黨群聯動制、黨員導師制、點評問效制”為主體內容的“四制工作法”,是學校規范基層黨建的抓手;立足“三全育人”目標推出的以“黨建聯動協調機制、班團一體建設機制、易班導師育人機制、項目清單落實機制、點評問效激勵機制”為主體內容的“五聯動機制”,是學校思政工作的抓手。
“這三個抓手,單獨著力,又相互助力,這是我們學院黨建品牌的獨到之處、創新之處。”分管黨建工作的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李廣偉給我們舉例闡釋,“黨建三個好”中的“書記好黨課”,與“五制聯動”為主體的思政育人目標有機結合,各級書記鉚足勁創新黨課形式、注重授課實效,學院黨課“好聽、有趣、收獲大”成了黨員的共性評價,無形中就搭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課堂。而讓學院團委書記杜鵬情有獨鐘的“五制聯動”中的“易班導師育人機制”,則與“四制工作法”中的黨員導師制緊密相連,黨員導師制的目標是“結對領銜、引領成長”,通過《導師制實施辦法》選拔政策理論水平高的49名黨員干部擔任學生“易班”顧問,209名黨員教師擔任學生班級導師,具體負責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黨員導師對受導學生的思想引導、學業輔導、生活指導、心理疏導,就實現了“五制聯動”中的易班導師育人機制的推行目標——立德樹人、精準指導。
外語與旅游學院黨支部是省級樣板黨支部。站在溫暖的初冬陽光下,外旅學院原黨支部書記郭振鵬直言直語:“要說以前我這個支部書記怎樣能抓好基層黨建?還真是有勁無處使的感覺。后來按照學校黨委的‘三好四制五聯動’去做,一下子覺得思路清晰了,就像一笸籮針線理出了主線,這就是所說的黨建工作的抓手吧。”郭振鵬還向我們“交底”說,最初申報省級樣板黨支部,李鳳祥書記三天兩頭來外語與旅游學院“報到”,和黨員教師深聊,聽幾堂黨課,查看黨建案例,去教室聽學生對思政課的意見。“我當時就想,李書記這是對‘三好四制五聯動’不自信,還是……?”過了段日子,郭振鵬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李鳳祥一臉嚴肅,“振鵬啊,黨建工作要抓實、抓細、抓常,必須經得起檢驗,一定要做到不虛、不假、不空。”郭振鵬領著外語與旅游學院黨支部和教師職工,成功建設成為省級樣板黨支部,讓學校黨委提出的黨建“務實、管用”原則落了地、生了根。
固本礪能
激發黨員原動力
黨員教師郭爽是通識學院的一名思政老師,講授的課程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她向筆者講述了運用黨建思維,參加山東省高校思政課比賽的故事。“這次比賽共4輪,每輪給出20節課供抽簽,意味著我要準備80節課參賽,每節課還要講無數遍。”通識學院106教室,見證了郭爽備課、試講的無數個日日夜夜,中午吃外賣的盒飯,晚上吃中午的剩飯,兩個孩子全部扔給了家人。她說:“感到最無助的時候,黨支部一直鼓勵著我,黨員同志幫著我磨課,一個個細節逐個聽下來,幫著糾正,還有辦公室老師偷偷放在桌邊的一杯茶、一個桔子,是他們支撐我走完了7個月的比賽全程。”郭爽如愿以償拿到了省級大賽一等獎,作為一名黨員,她積極發揮帶頭作用,把自己的講課經驗分享給同事們。大家的講課、參賽積極性被完全調動起來,學校的思政課授課水平提升了一大截。
不務虛道,專注實功。在創新中融合實用性,在追求實用性上融合創新,已經成為學校黨建最鮮明的特征。今年全省第六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唐玉海等黨員教師帶領的濰科參賽團隊獲得金獎,實現學校在此項比賽中金獎為零的重大突破。這個獲獎項目名叫“菜高八斗”,“我們原思路是立足壽光作為中國蔬菜之鄉的優勢,設計的這個項目,可在實施過程中,正趕上疫情期間,又逢全國脫貧攻堅決戰之時,面對這些全國突發和重大的歷史時刻,我們重新思考一個問題,咱帶著孩子們參賽的目的是什么呢?拿獎不是目的,讓他們厚植一份家國情懷才是根本。所以我們及時調整了項目方案,設計了扶貧、助農內容。”在唐玉海的敘述中,我們還原著一個個感人場景:團省委“四進”工作隊從煙臺求援,讓“菜高八斗”協助銷售疫情期間滯銷的棲霞蘋果,團委書記杜鵬當晚趕到棲霞,凌晨三點完成網上平臺的營銷方案,棲霞蘋果正式上線銷售;山東援疆辦反饋新疆英吉縣的沙杏滯銷,“菜高八斗”團隊馬上出手,攜著大漠風光、載著援疆深情的甜杏,不但通過“菜高八斗”實現網上銷售,還被參賽團隊營銷到萬達廣場,走上市民大集,短短幾天10萬元的銷售額讓新疆果農豎起大拇指;疫情期間返校后,生活不方便,師生加班只能吃方便面,多數溝通需要網上進行,經常24小時無法休息當“網蟲”……唐玉海告訴我們,“黨員導師一對一幫扶參賽學生,這期間項目團隊里的所有黨員還參加了學校防疫安排的工作,參賽、扶貧、防疫三不誤,體現大局面前的黨員擔當。”
高校黨建自有其特色,包括地域性特色。把高校特色、地域特色與黨建品牌的實用性結合起來,這篇創新性文章被濰坊科技學院做得可謂“妙筆生花”。在省優秀共產黨員、農學與環境學院黨總支書記崔鑫眼里,“黨建 ”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咱學院有教師206人,其中黨員95人,博士46人,博士中黨員28人,占博士團隊的一半以上,所以咱們的高水平科研力量強大。”崔鑫介紹,他們找準學院黨建著力點,創建“博士企業行”服務品牌,與農學、化工等當地特色產業、企業對接、服務。“許多企業主動對接,咱們的博士幫他們申報項目、實驗站等,有的已經產生上千萬元的效益。”學院申報省級重點實驗室時,省內高校競爭激烈,崔鑫帶頭跑省科技廳等相關部門,“黨員,就要不怕困難才行。”最終得到省科技廳批復,學院又增加一個招才引智的科研平臺,“我們通過這個平臺,引進50名博士,實現為高校、為地方引智的目標。”
融合共進
構建發展新格局
在學院創客中心采訪團委書記杜鵬,他的電話不斷響起,中間還有老師進屋咨詢、簽署單據。在接電話、解答問題、簽字的同時,他還和身邊的挑戰杯賽指導老師唐汝桓交流著什么,我的采訪只好時斷時續,不過這也讓我看到了一位年輕、快節奏、充滿活力的團委干部形象,更感受到他對團委工作、思政工作的激情。正是這股激情,讓他帶領下的學校團委蜚聲省內外高校。幾乎不用回憶,他隨口歷數黨建帶團建工作的幾大亮點:班團一體化改革,解決了班長、團支部書記各管各、兩條線的問題。由團支部書記兼任班長,完善了基層架構,就把共青團工作做扎實了,把大學生的思想短板補齊了,目前已經實現大學4個年級全覆蓋。社團“六個一”,人人參加一個社團,落實學分制管理,當作一門課程學習,這樣做的結果是社團獲獎多、社員獲獎多。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紅紅火火,在抗洪救災現場,在“三下鄉”的廣闊天地,在上合峰會的會場……每年1000多支隊伍1萬多人參與,其中春暉志愿服務隊獲全國先進。為落實意識形態要求,建設了“網上共青團”,占領網絡思政的高地,通過快手、微博、抖音、視頻號、微信公號等13個網絡平臺,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形式、語言、作品,實現思政宣傳內容的入眼、入腦、入心。2019年13個平臺總點擊量8億次,省內遙遙領先,其中抖音點擊量2.14億次,全國第6名,還連續5年列中青網校通社第一名……
黨建引領團建,收獲累累碩果,學校團委被評為“山東省紅旗團委”,學校獲全國共青團“團十八大以來共青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僅有50所高校團委獲此榮譽。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質量發展優勢彰顯,2019年立項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項目1項,獲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秀成果三等獎,在首屆駐濰高校思政鑄魂育人成果評選中榮獲全部獎項,成為獲得思政育人“四個十佳”全部獎項的少數駐濰高校之一。
又到一年考研季,考研導師崔月霞帶著她的團隊投入到學生們緊張的備考大潮中。“每年考研,考孩子,也是考我們。24小時手機不離身,有問題隨時解答;極少能在辦公室坐坐,學生在哪里備考,我們就在哪里出現。”除了擔任學校考研導師團隊負責人,崔月霞還是教師進修學校的黨支部書記,每周還有16節課的授課任務,她同時熱心社會公益,是全國最美志愿者、山東好人之星,是困難家庭孩子的代理媽媽……“一個頂仨”是她的自我評價,“黨員,就要身體力行叫響‘跟我來’。”言語鏗鏘的她,提到為輔導考研學子而舍棄小家的同事們,想起自己的孩子“媽媽陪陪我”的渴求,不由落下眼淚。正是這些無償服務、無私付出的黨員團隊支撐,濰坊科技學院創造的考研奇跡“驚艷”全國高校,考研工作成為學校的亮眼名片。2019屆本科畢業生考研錄取率達32.82%,2020屆本科畢業生考研錄取率達到36.5%。而農學院考研率更是年年突破60%,學校畢業生深造率位列全國同類院校第一名。
彰顯高校特色,服務地方發展,這是高校黨建的自我要求和內涵延展所需。濰坊科技學院副院長張友祥博士兼任新時代鄉村振興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院的院長,他帶領團隊研究的“壽光模式”相關成果,已經在《改革內參》《大眾日報》等重要黨媒刊發,為壽光新舊動能轉換和打造鄉村振興樣板輸出了強大精神動能。“壽光模式的精髓是壽光精神,為什么這么講?正是以王伯祥同志為代表的壽光黨員干部帶領壽光群眾干事創業,才有了這場影響全國的綠色革命,當初三元朱村建大棚,也是村內17個黨員帶頭。”張友祥說,“壽光模式”自帶黨建密碼、紅色基因,所以對“壽光模式”的研究,就是對學校黨建品牌內涵的進一步豐富和提升。他說,學校還把研究“壽光模式”取得的相關成果,導入大學的思政課堂和通識教育,讓大學生從身邊的改革發展成就中看到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偉大意義和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的正確性,增強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讓大學生從中領悟我們黨的“人民至上”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理念,還能通過挖掘“壽光模式”背后的壽光精神,引導學生樹立“學文化、練技能、敢擔當、樂奉獻”的理念和精神,扎根大地,服務人民。“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黨建案例,典型就在身邊,大家都熟知,更容易理解,成果激勵教育的功效也能更快發揮作用。”張友祥說。
而專注農圣文化研究的通識教育學部黨總支書記李興軍,則是從壽光歷史文化的深處汲取現代教育的營養,為學校黨建品牌注入傳統文化的底色。作為農圣賈思勰的故里,壽光一直把農圣文化作為蔬菜產業的歷史之源和產業之根,作為服務壽光地方經濟發展的著力點,不斷推進研究深化,推出研究成果。目前已連續舉辦10屆中華農圣文化國際研討會,積極對接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牽頭成立國家二級學會組織“農學思想與《齊民要術》研究會”,并于2018年11月舉行成立大會,成為國家一級學會組織中國農業歷史學會所屬3個全國性專業委員會之一。李興軍自兼任農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以來,帶領團隊取得一系列農圣文化研究成果,《中華農圣賈思勰與lt;齊民要術gt;研究叢書》獲國家“十三五”出版基金扶持,五十六集動漫作品《農圣賈思勰》在央視播出并獲山東省文藝精品工程獎,動畫片《農圣賈思勰》入選教育部高校原創文化精品推廣行動計劃。農圣文化的系列高質量研究成果,在豐富黨建品牌的同時,也形成學院獨具特色的人文社科品牌,助推學校科研工作高質量發展。
學校黨建品牌的建設成果也更多體現在學校的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提升上。近年來,馬家興機器人團隊,參加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大賽150余項,其中獲一等獎100多項、世界級一等獎2項。僅2019年,學校就在各類學科競賽、技能大賽中榮獲全國一等獎10項,山東省特等獎、一等獎78項。學校立項省部級課題23項,制定省農業領域地方標準4項,在2019年度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軟科學)項目評審中,11項課題獲準立項,立項總數名列全省高校第二名。學校新增1個省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共建重點實驗室、1個省院士工作站、4個市重點實驗室。8個專業獲評省一流專業,園藝位列全國同類高校一流專業排行榜第一名。學校連續3年獲評山東最佳社會聲譽高校,并蟬聯同類高校第一名。2019年度全省本科高校分類考核,總體分數位列同類院校第二名,其中10項指標獲全省第一名。軟科中國大學排行榜上,濰坊科技學院列全國民辦高校第13位、山東省同類高校第1位。11月上旬,濰坊科技學院承辦了全國新建本科院校聯席會議暨第二十次工作研討會,來自全國26個省區市的18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聯盟成員單位代表480余人參會。濰坊科技學院校地融合、園校一體的辦學模式,得到教育部高教司、山東省教育廳和與會高校領導、專家的高度評價。
采訪結束很長一段時間了,腦海里依然回放著一幕幕被感動的瞬間:考研導師崔月霞無法陪伴孩子流下的愧疚淚水,通識學院教師郭爽備戰省課大賽疲累到沙啞的嗓音,蔬菜大棚里農學院博士巡回指導的身影……內心持久地被一種精神的力量所感染。濰坊科技學院的黨建創新探索之路,既是一堂科學高效的高校黨建“實踐課”,也是一部生動鮮活的高校黨建“踐行錄”。(李桂華)
①學校召開黨建主題工作推進現場會
②學校召開黨風廉政建設暨警示教育大會
③“書記好黨課”展評現場
④學校舉行“砥礪奮進·逐夢未來”新年晚會
⑤黨建好案例展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