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網格服務維度 繪就民生幸福底色——松原市寧江區建設街道建業社區打造黨建品牌 匯聚紅色動能
松原市寧江區建設街道建業社區下轄13個小區,常住人口6246人(其中老舊小區無物業小區平房區居多),群眾訴求多元多樣。暖氣不熱、下水堵塞、房屋安全隱患、獨居老人生活不便……為有效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近年來,建業社區聚焦“以黨建引領為魂,以便民利民為核,以網格管理為軸,以和諧家園為底,以服務人民為根”五個方面,堅定“紅色家園,睦鄰社區”工作定位,通過一系列便民服務舉措,推動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創新更上一層樓。
“黨建 網格”,拓寬基層治理“紅色領域”
科學劃分微網格、密織紅色網絡,建業社區積極拓展“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架構,將黨建網與治理網融合成“一張網”,打造上下暢通、運轉高效、執行有力的社區治理體系。目前,轄區共建立網格8個,專職網格員8人,網格單元長150人,居民黨員307人,凝聚共駐共建單位、物業企業、居民黨員、社區志愿者等五支隊伍,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面覆蓋的基層網格化管理服務體系;充分利用智慧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綜合信息系統,及時采集錄入人、地、事物、組織信息,實現了信息收集、智能化社會管理等網格事務一網通辦和一網無紙化交督辦;通過網格功能型黨支部,搭建“五方聯動”的“紅色平臺”,不定期會同物業、業主委員會等召開聯席會議形式,聯動協商化解社區治理工作中小區內環境衛生整治、完善公共設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等問題,讓網格治理通過組織建設發揮著最大效能。
“黨建 陣地”,兜起社區生活“幸福底色”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如何把社區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建業社區通過“紅色陣地”建設,打造了一批零距離、接地氣的黨建服務品牌,如二中家屬樓的“紅色家園廣播站”、三小學家屬樓的“紅色議事亭”以及種子公司家屬樓的“黨建文化墻”等,依托“板凳議事會”“微心愿”“解憂驛站”等平臺收集居民的急難愁盼事,借助黨建聯席會、居民議事等渠道快速商定問題,實現鄰里事、鄰里議、鄰里定,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成“一站式”服務陣地。同時,深度挖潛睦鄰中心、黨群服務站等空間,盤活社區公共用地與小區院落閑置用房,建設改造更多便民利民設施,推動更多“小家”力量融入“大家”治理,今年以來,先后解決并推進下水管道倒流、窨井老化、排水管線改造、垃圾分類硬件設施完善等民生事項8件。
“黨建 物業”,凝聚物業治理“紅色合力”
在居民結構多元、群眾訴求多樣的當下,如何建設和諧家園共同體,讓鄰里更和諧,生活更舒心?建業社區積極探索黨建引領下的物業服務管理新模式,切實構建起了“社區黨組織 物業公司 業主委員會 樓棟長”多向聯動小區服務的管理模式。將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共駐共建單位、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統籌起來,探索建立黨建會客廳、百姓議事臺等協商議事載體,每月組織召開黨建引領物業服務管理聯席會,業主委員會、居民代表會議,及時查找工作盲區短板,解決居民關注度高、投訴集中的問題。推動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三長”聯動機制,選任56名樓棟長,召開樓棟長座談會,及時收集社情民意,做好信息溝通。開展黨員亮牌踐諾服務,45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通過簽訂承諾書、認領崗位、認領責任區的形式積極參與小區建設。
“黨建 服務”,擦亮社區治理“紅色品牌”
以“解難事、惠民生、暖民心”為導向,深入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組建以“雙報到”黨員為主體的志愿者服務隊伍,常態化開展政策宣傳、環境衛生美化、文化活動、走訪慰問等志愿活動80余次。通過開展“幸福來敲門”行動,點亮“一老一小”和困難群體“微心愿”32個。切實將服務做到了群眾的“心坎上”。以便民服務為出發點,增設“暖心驛站”,為環衛工人、外賣小哥這群整日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辛勞身影解決了休息難、喝水難、充電難等問題。發揮網格長、樓棟長和五老人員的熟人效應成立“紅色管家”看護服務隊,充當小區信息員、宣傳員、矛調員、協管員,力所能及地幫助居民解決“家門口”的操心事、煩心事和揪心事。
“黨建 睦鄰”,激活社區服務“文明引擎”
近日,建業社區張羅了一場鄰里家宴,20多位居民從家中端出自己的拿手菜,邀請大伙兒共嘗美食、共話家常。“這是社區親鄰品牌‘百家宴’活動,每半年舉辦一次,用最具煙火氣的方式,激活社區治理‘鄰’距離。”社區主任說。為鏈接鄰里之間的濃情厚誼,讓小鄰和睦延伸為大鄰和諧,建業社區探索“睦鄰”模式,著力打造“睦鄰”黨建品牌。通過塑造集體記憶,厚植社區文化,凝聚居民力量,依托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慶日,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載體,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社區活動,如“歡樂鬧元宵猜燈謎活動”“三八節趣味有獎活動”“粽葉飄香迎端午 幸福鄰里促和諧”“鄰里情·百家宴”“鮮花送母親”“傳承紅色家風”“重陽節愛老敬老惠民體檢”等睦鄰活動,既融洽了社區鄰里之間的關系,鋪上鄰里之間的“串門路”,從“陌鄰”變“睦鄰”,更增加社區服務的親民之姿、為民之實、溫暖之感,讓這片不大的社區打動萬千人心、留住更多人氣。
下一步,建設街道建業社區將繼續深化“黨建 ”模式,創新工作載體,拓展服務項目,推動黨建引領再加強、精細治理再提升、黨群關系再密切,切實打通社區治理“最后一公里”,讓群眾的獲得感更加充實、幸福感更有保障。(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