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建設網格化管理平臺(如何高效建設網格化管理平臺)
一網統管是數字政府建設的三大任務之一。
社會治理是一網統管的主要業務之一,一般是由綜治中心或政法委牽頭負責。
下面將通過兩個章節分享一下網格化社會治理平臺的建設方案。
01
平臺建設思路
1、國家政策分析
十四五期間,國家大力推進基層治理體系的建設。提出:
(1)基層治理的重點是在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農村)治理;
(2)2025年底,城市運行效率和風險防控能力明顯增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三個標準:
(1)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2)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
(3)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2、社會治理現狀及痛點分析
痛點一、底數不清
尤其是流動人口、實有人口的數據采集不及時,數據的鮮活性對相關的管理部門提出很高的一個要求。數據缺失就會引發社會治安隱患。
痛點二、責權利不清
因為里面涉及的業務部門太多了,公安、司法、民政、綜治等三四十個業務部門,業務流程不清楚的話,這個事情是很難向前推進。
所以在網格化項目的實施當中,前期的事項梳理、流程設計非常重要。
痛點三、管理成本太高,尤其是人員成本
一些三四線城市,還是采集傳統的人海戰術,招聘大量的網格員進行事件采集。
但是招聘非常難,要求網格員學歷高、素質高,但是給的工資卻不高。
痛點四、數據標準不統一
從信息化的角度來講,因為涉及的業務部門比較多,前期建設的系統、數據庫比較多。涉及數據采集、治理比較繁瑣。如果沒有數據,數據分析很難做到最好。
痛點五,業務模式的轉變
以前的業務模式就是大而全的,強調自上而下管理,現在是從下向上管理,數據驅動業務,對每個業務部門的要求非常高,業務流程都要重新設計。
痛點六、業務協同難
因為各個業務部門的系統可能是參差不齊的,比如公安、交通的系統就比較成熟,農業,水利的系統就比較薄弱,那么他們的業務流程就不匹配,如果業務系統建立在前,網格化平臺建設在后,那么兩個系統之間業務的融合和業務流程的協同就比較難,沒有部門愿意牽頭的話,就會導致這個項目實施起來比較難啊。
3、成熟的網格化管理模式
模式一、楓橋經驗(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基層治理做的好。
強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出現矛盾糾紛時,發動群眾力量就地化解,矛盾化解在基層。
模式二、北京東城區,共治做的好
發現問題后,由街道工委會、街道辦、社區區委會三方協商解決。
模式三、上海市長寧區,規范做的好
黨建引領的社會治理模式,一切規范化,包括數據規范、組織規范、流程規范、處置規范。
模式四、湖北宜昌,體系做的好
“一網共治”體系,搭建一個基礎網格,然后將市政、公安、交管、環保等業務全部納入到一個網格中,做到一網全覆蓋。
4、平臺建設理念
以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手段協助用戶構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管理體系,從三個方面展開:
(1)工作機制
加強組織領導,基于黨建引領,加強基層黨建工作;
健全工作機制,建設網格指揮中心,梳理事項清單,建設網格化隊伍;
強化考核問責,建設網格事件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強化社會監督,建設市民評價機制,提升市民參與感;
(2)組織架構
搭建市、區縣、鎮街、社區/村居、網格四級聯動,五級管理,支撐事件的高效流轉,快速處置。
(3)場景應用
包括城市安全管控、決策指揮、事件處置等。
5、平臺建設思路
構建一個橫向聯動、縱向上貫通的閉環業務流程。
第一步,事件上報
事件上報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政府側主動采集,通過人工,通過網格,通過無人機,通過視頻自動采集事件。第二就是政府側被動的接受社會的監督,群眾打12345熱線,上方,隨手拍等
第二步,事件受理
鎮街的管理部門或者網格中心對事件進行集中受理,可根據事項的類別,或者所屬的業務范圍,將事件分撥到不同的業務部門去。
第三步,事件分撥
在鎮街這一級進行統一的指揮調度,可以通過人工手動方式或者AI智能方式將事件分撥給同級業務部門進行處置。如果鎮街級處置不了,就會上報給區指揮中心,由區指揮中心和區級業務部分協商,處置事件。
第四步,聯動處置
聯動轄區內的網格員、志愿者、智能部門、物業、行業單位,社會組織,及時解決問題。將事件的處置結果進行上報。
最終,形成一套閉環的管理機制。
同時在平臺里增加一些智能化的應用:
(1)專題分析。建設各類專題庫,積累知識經驗,提高社會治理的專業化水平。比如網格專題、事件專題、人員專題等
(2)預警研判。建設AI模型庫,融合物聯感知平臺,及時發現問題,變被動發現為主動預防。
6、平臺建設目標
總體目標
構建精細化、網格化和智能化的社會治理模式。
精細化,劃分出最小的管理單位,網格。
網格化,將公安、城管、綜治等部門的業務全部納入一個網格中
智能化,通過AI,物聯網等技術,自動發現問題
具體目標
(1)建設一個實體中心,城市市域社會治理中心,完成事件受理、應急指揮調度、考核評級等工作
(2)建設網格事件閉環處置流程,
(3)建設考核評價體系,理清職責邊界
(4)建設一套全域綜合網格
(5)集中數據入口,實現數據統一匯聚
(6)整個網格力量,精簡增效
02
平臺總體設計
1、總體設計
整個平臺建設包含三個部分:
1、網格標準規范體系的建設
比如網格圖層的劃分,網格面積,網格層級,網格繪制等。
網格數據要素采集規范,采集哪些數據要素,采集的內容,更新機制等等。
2、應用系統的建設,包括四層
(1)基礎設施層,建設社會治理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感知設備,搭建天地空一體化物聯感知網絡,比如智能攝像頭、巡檢機器人、無人機、智能燈桿等。
基礎設施,建設云計算中心,AI算力中心等
(2)數據層,建設社會治理大數據資源中心。包括:
基礎庫,實有人口、實有法人、實有建筑物等;
主題庫,各部門業務庫;
專題庫,重點人員、網格事件、黨建等
(3)支撐層,建設網格化管理平臺,提供支撐服務。
基礎服務組件,工作流、統一用戶管理、權限管理等
標準服務,實有人口、實有房屋,標準地址庫等
數據中臺,包括數據匯聚、數據治理、數據確權、數據分析等
時空信息平臺,提供位置服務
AI中臺,提供算法庫、模型分析、模型演練等
視頻圖像平臺,匯聚視頻圖像數據,構建視圖庫,提供視頻應用。
(4)應用層,提供各類場景應用。
可以提供私有化部署,也可以提供Sass服務。
3、系統對接
比如,各區縣鎮街管理平臺的接入,各職能部門業務系統的接入等。
2、產品形態
中屏端。即PC端,服務于基層工作人員,實現數據填報、事件受理、考核評價等
大屏端。即指揮中心的領導駕駛艙,通過一張圖,可視化展示轄區內的社會治理態勢數據,包括流動人口分布,網格化事件等
小屏端。即手機App,小程序/公眾號,服務于網格員、居民、或志愿者,實現事件發現、事件上報、事件處置,評價反饋等。
03
平臺建設內容
1、移動工作平臺
以APP、微信公眾、小程序號等移動應用為載體,服務于各類人員,滿足網格事件的日常應用。
網格員,手持終端,實現網格事件的采集,處置,考勤打卡;
社區工作人員,瀏覽網格事件,進行事件審核、派發;
職能部門人員,志愿者,完成事件的處置,回饋;
網格中心人員,完成事件的評價,跟蹤事件的流程;
領導,完成事件的督辦,瀏覽事件處置結果;
群眾,完成網格事件的上報、線索提交等。
2、網格要素管理平臺
實現網格基礎數據統一填報、建設社會治理的基礎檔案庫,包括地址庫、人口庫、法人庫、組織庫、部件庫、建筑物庫等,實現數據一次采集,多方利用。
建設網絡基礎數據的統一更新機制,提醒網絡員、基層工作人員定時采集、更新、處理網格基礎數據,保證數據的鮮活性
3、風險隱患管理平臺
對轄區內的各類風險隱患進行單獨受理和處置。
建設風險隱患專題庫,對各類風險隱患進行實時跟蹤,將危險消滅在萌芽狀態。如社區待矯正人員,違法犯罪人員、矛盾糾紛,火災等危險源,污染源等。
4、指揮調度管理平臺
基于一張圖,可視化展示社會治理數據的態勢運行,建立平戰結合指揮調度體系:
“平時”,指揮中心可以查看網格化工作的的全部進展情況。
“戰時”,指揮中心可以快速查找事發地點周邊相關資源的位置和基本信息,實現資源和管理力量的就近調度,并通過攝像頭進行現場指揮。
5、智慧黨建平臺
以“黨建引領 網格化治理”為理念,實現對社區網格黨建相關工作的整體管理,包括黨建網格、黨建宣傳、黨員教育等。
特色應用“智慧AI黨建助手”。融合了《黨章》等20余萬條黨建知識與相關資訊,解決黨建工作中的黨歷黨章等培訓工作,輔助領導按照標準會議記要自動生成會議報告。
6、事件智能分撥處置平臺
實現網絡事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事件登記,受理,分撥,處置,反饋,結案、評價。
搭建市、區縣、鎮街、社區四級管理平臺,垂直方向上下聯動,水平方向上部門協同,實現網格事件閉環跟蹤。
7、網格要素感知平臺
基于政務地圖或互聯網地圖,實現“人”、“事”、“地”、“物”、“情”、“組織”等網格基礎要素的上圖,即提供坐標位置,
為轄區內管理者、網格指揮中心提供網格基礎要素的專題圖展示,比如:
(1)網格員專題圖,顯示網格員的行為軌跡,方便網格中心對網格員的工作進行績效考核。
(2)城市部件一張圖,顯示城市部件的位置分布,方便巡檢、養護,資產管理
(3)房屋一張圖,實現以房查人,點擊一房屋,可以快速查看房屋內流動人口的檔案信息
(4)網格事件一張圖,快速瀏覽網格事件的當前狀態。
8、人員管理平臺
方便管理者對網格員等工作人員進行統一管理,包括:網格員隊伍管理;人員檔案管理;日常工作的統一分配;網格員的日常考勤審批、工作績效評價等;網格員可自主在線上學習。
9、民政幫扶平臺
該平臺主要服務于民政局、扶貧辦等,助理鄉村振興,對低收入人群提供一對一幫扶:
首先,建設低收入人群數據庫,錄入低收入人員、或者低收入家庭的檔案信息,及享受到的補貼救助政策。
其次、建設政策資源庫,解讀各類補貼救助政策,比如資格認定,享受區域,補貼標準等等。
然后、進行智能分析,形成各類幫扶需求,比如服務訴求(陪護、照料等)、錯撲漏撲(漏發養老金、補貼等)。
最后、并安排合適的人員提供幫扶服務。
10、地理信息平臺
描繪(地理)物理網格。基于地理信息系統,按照不同層級,不同面積劃分多級網格圖層,有市級網格、區級網格、街道網格,社區網格等。
實現網絡要素上圖。比如網格員上圖、黨組織上圖,建設物上圖,實現位置定位。
11、數據交換共享平臺
實現社會治理基礎數據的采集、交換、共享。
首先,建立數據采集的統一標準規范,接入公安、民政、人社等業務部門系統,
實現基礎業務數據的采集、匯聚,治理,完善基礎數據庫中的數據。
其次,提供數據共享服務接口,對外打通市/省社會治理平臺,城市大腦平臺等,提供鮮活的基礎數據,保證大平臺的正常運轉。
12、社會治理一張圖系統
基于時空信息云平臺/數字孿生平臺,針對相關部門領域的特定要求,提供轄區內社會治理各類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分析以及可視化展示。
比如:
(1)基礎數據分析,對實有人口、實有法人、實有建筑物進行專題分析,比如,通過關系圖譜,分析重點人員的家庭關系。
(2)社會治理分析。比如,按月、按季度統計居民的高投訴事件、如物價高,
(3)民生服務分析,比如養老機構的分布,專科醫院分布、教育機構分布
(4)專題事件分析,近期旅游,疫情防控等。
13、事件流轉處置
顯示一個事件從上報、受理、處置、回饋,評價,經過市、區縣、鎮街、社區多層級之間的流轉過程,
通過不同顏色顯示網格事件的當前狀態,綠色表示完成,藍色表示正在進行中,紅色表示可能超時。
點擊一個事件,可查看事件的詳細信息和整個處置過程。
14、指揮調度
實現指揮中心與事件現場的實時聯動。
15、黨建引領
顯示轄區內黨組織分布,黨員基本信息,黨建活動等。
16、AI智能巡查
基于AI,實現網格事件的智能發現,智能研判,自動派發等流傳,搭建自治體系。比如,垃圾違規堆放、機動車逆行、商扳非法占道等。
基于網格,通過基層黨組織整合各類服務力量,包括基層黨員、網格員、志愿者、社會組織、公共單位、物業等。搭建共治體系。
針對專項事件,比如市容市貌,聯動城管、交警、衛生等執法部門,搭建執法體系,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17、智能物聯應用
基于物聯感知平臺,接入消防、安防、環保、水務、市政等物聯感知設備,實現城市管理、社會治理、生態環境等業務領域數據的自動采集。
在一個平臺上支撐城市管理、社會治理、生態環境等業務領域應用,完善一網統管機制。